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富民里

本里特色


歷史沿革

  本里日據時期屬新富町,台灣光復後於民國35年劃分成立富民里。70年4月1日里行政區域調整,將大眾、水仙、頂新、新廈里之部份地區合併,79年3月12日區里行政區域調整,再合併新廈里及寺前里第1至4、13、17、18等7鄰,並沿用(富民)為里名。

特  色
龍山寺:
本里龍山寺始建於清乾隆3年〈西元1738年〉,供奉觀世音菩薩,是屬晉江、南安、惠安三邑籍居民,從晉江安海鄉龍山寺分靈來臺者,此寺為艋舺地區之信仰、自治與自衛中心,舉凡議事、訴訟、調解等均假神靈公斷。昔日三邑商人之公會「泉郊」,即以此為會所。龍山寺歷經嘉慶與同治年間幾次大修,今寺係大正9年〈西元1920年〉改建,由泉州名匠王益順設計建造,前殿八角藻井,鐘鼓樓轎式屋頂及正殿圓形藻井皆精美絕倫。改築時由地方賢達倡捐,住持福智和尚率先捐銀,他將畢生積蓄捐出,令人為之感動。今寺內尚可見其塑像。再如艋舺雕刻家黃土水亦有一尊釋迦立像保存在大殿之中,皆為龍山寺富有歷史價值之文物。二次大戰時正殿遭毀,光復後重建正殿,現石柱仍可見1955年之落款。綜觀此寺建築施工嚴謹,雕刻精密而考究,石材多用泉州百石與青石,其豪華壯麗,為全市各寺廟之冠。

地藏王廟:
本里艋舺地藏庵,又稱地藏王廟,主祀地藏王。廟建於清乾隆25年(西元1760 年),道光18年(西元1838年)重修。原為民間私有財產,日據時期免於被日人收管,乃將管理權移轉龍山寺。廟僅一殿,供奉地藏王,左右兩側配祀范、謝兩將軍。廟內木雕多,深具古趣。供桌為光緒二十五年之古拙香爐,另主神神位上之「地藏王廟」匾額,為光緒八年所設立。迄今仍保持清代中葉單殿式寺廟建築風格,建築結構簡潔,雕飾有樸拙之風,廟旁有大眾廟一座,亦為乾隆二十五年所建,兩廟歷史有密切關係。每年7月30日地藏王菩薩生日,必定舉辦大型普渡慶典儀式。

青草巷:

本里歷史悠久,全臺聞名的「青草巷」位於西昌街224巷,因蔥綠的藥草而聞名,此巷道內約有十多家藥草店聚集,各式中藥青草材料琳瑯滿目,可說是萬華地區最專業的巷道。該巷的形成,是因艋舺開墾之初,流行疾病多,合格的中醫少,青草藥店就成為民間診療的主要機構。每一家青草店面都擺著青翠的藥用植物,遊客一步入此區,濃濃的青草香也迎面撲鼻而來。草藥來源,以臺灣本地所產的為主,種類多達一、二百種。北部供應新鮮的藥草,南部運上來的則多經乾燥處理。青草用途十分廣泛,可內服,也可外敷。例如夏天煮成青草茶清涼退火,亦可購買青草茶、苦茶、半支蓮茶等具有清涼消暑功效的茶包,自行煎煮飲用、或者跌打損傷、生瘡流膿時用來外敷的草藥;當然商家也可根據客人的需求調配,做為客人的健康諮詢顧問。「青草巷」店家目前也已推出「藥草宅配服務」,只要一通電話,店家就會將青草送至民眾家中,甚至還有宅配到金門的紀錄。

艋舺公園:

 1、原老龍山商圈因逐漸沒落為再造舊商圈,促進商機翻轉,里長積極爭取闢建艋舺公園及商街地下化,已促進本里當地商機。 2、本工程完工後,吸引外來遊客,活絡商機成為萬華商業及旅遊觀光新景點,地下1 樓規劃23間店舖,地下2樓25間店舖,包含命理、古玩、文化精品,並提供567個 汽車停車位,及279個機車停車位。

漫步三水街悠遊萬華:

串連捷運龍山寺站、艋舺公園、青草巷、西昌街、龍山寺、等觀光景點,塑造地方特色的徒步商街,已改善街道空間品質,提昇整體環境品質,啟動本里商機再現。西昌街夜市觀光徒步區:鑒於西昌街夜市,多項商業資源,缺乏整合系統,里長透過地區環境改造計劃,營造具有國際觀光潛力及文化色彩之人行徒步區。

廣州街觀光徒步區:

廣州街兩旁以地方性商業活動為主,攤販多業種雜,多為中低價位日用品,為保存本里傳統產業特色,及文化資源,結合龍山寺古蹟及本地區週邊建設,透過地區訪談,座談會方式,擬具共識,規劃改造廣州街徒步區。

貴陽街徒步區:

貴陽街具有豐富歷史資源,為促進特色,產業轉型,展現社區文化,透過地區環境改造,創造出具有豐富歷史的街區,為貴陽街帶來新的觀光資源。

文化資產 

 地藏王廟 文化資產 / 寺廟 西昌街245號

龍山寺  文化資產 / 寺廟 廣州街211號

公共設施

直興市場 公共設施 / 市場 康定路178號旁

新富區民活動中心 公共設施 / 區民活動中心 廣州街152巷10號

艋舺公園 公共設施 / 公園 西園路1段145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