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歷史沿革》
十八份的開發在清乾隆初年,古地契上記載著二百四十年前就有『十八份庄』,由福建省泉州府安溪、同安縣詹、吳、顏、王、高及陳等姓氏,集資合股開墾,墾後土地分成十八份,按股抽籤均分,漢人聚集成庄,因稱『十八份庄』,相沿至今。 日據時期稱台北州七星郡北投街十八份。光復後稱:台北縣北投鎮泉源里。民國38年8月改隸陽明山管理局北投鎮泉源里。民國57年7月改隸台北市北投區泉源里。
《特色》
本里主要道路兩旁樹木成蔭,行成綿延約六公里之綠色隧道,百年珍貴老樹有十四棵、古厝十餘間,合法登記寺廟有四家、學校有一所綜合高中及小學二所、公務機關有郵政訓練所、一社區發展協會,灌溉用水圳有二條,風景秀麗,觀光市民農園有四處、觀光果園三處、安心蔬菜園一處,大磺嘴硫磺區景觀特殊,溫泉天然,溫泉浴室數間,里內居民除有一社會局設立之平宅中心,居住者為弱勢民眾外, 其餘居民大都以年長者居多,但居民不分彼此皆能互相關懷。
《文化資產》法雨寺
法雨寺設于本省光復前,日據時期為北投庄頂北投字十八份十五番地,現稱台北市北投區泉源里登山路一零八號,建於建於民國前七年(西元一九零五年)原名“大山寺”, 由前賢陳其長老及林旺居士所發起建寺,為本省佛教名勝古剎之一。
地址:臺北市北投區登山路108號
電話:(02)28916762
《機關團體》泉源國民小學
泉源國民小學校地係為清朝末年(明治年間)居住本地的士紳詹戇先生,無私捐贈現有校地,興辦學堂,當時稱之為『十人份書房』,教導漢友,啟迪民智。二次大戰期間更為講習所,傳授日文。初期為一簡陋的茅草屋,後來改建為瓦屋,旁邊空地則供居民曬榖之用。創校之前,兼具里民集會之場所,歷經數任校長的努力,再加家長們的配合,才有現今的美麗校舍,培育出無數的英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