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福華里

本里特色


【本里特色】

◎本里係民國63年由原福中里劃出成立命名「福華里」,民國79年3月12日區里行政區域調整,將原屬中山區之福樂里、康寧里兩里併入本里里名保留不變。

◎本里臨劍潭捷運站約10分鐘,交通、生活機能佳,為北市極為便利之區域,里內有老舊國宅共5棟,每棟為1之6樓主體,每戶坪數約8-12坪,約1200戶,住戶大多為弱勢族群。

◎擁有「基隆河百齡右岸河濱公園」河岸,因臨基隆河岸是後港地區居民散心與晨間運動主要地區之一。本河岸有處渡口,耆老表示早期為北市抓魚餌(紅蟲)的產地之一,雖現已沒落已無紅蟲可抓,為昔日本地特色產業之一。

「三腳渡擺渡口」是指葫蘆堵、大龍峒和劍潭這三個渡口,因為前兩個渡口消失了,於是劍潭的渡口就成為現在「三腳渡」的代名詞。在三腳渡除了早期抓魚餌(紅蟲)的產地之外,還有龍舟文化及天德宮,值得與大家介紹:

一、阿正師:劉清正老師,是北臺灣最後一位製作龍船師傅,在三腳渡成立「台北市三腳渡文化發展協會」,力推傳統龍舟文化活動,每年5月辦理龍舟體驗營為本里一大特色,阿正師製作龍船之處,就在堤防邊工作區,不時也可觀看到阿正師在製作龍船的情形。

二、天德宮:為全臺灣僅見的移動式廟宇-天德宮,主要供奉被遺棄於河面之神明,因其宮廟於堤防外巡水區,每逢颱風時,為避免廟遭淹水之故,熱心人士出錢出力設計升降的廟寺主體,每逢風災時便啟動升降,將整座廟寺升起,成為本市及本里特色之一。

 ※三腳渡雖然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地方,但是它的背後卻有許多精彩的故事。過去幾十年來,它的改變也可以看出的是基隆河演變的一段軌跡,值得我們回味、深思。